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创建: 2025.02.10 21:05:38 字数: 0 图片: 0
困在赛道里的 Z 世代
不要在最好的年纪里用力过猛,而导致你的后劲不足;不要逼自己太狠,得了很难痊愈的心理疾病。
很多人在升学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导致他整个人生变得头重脚轻。千辛万苦取得了给资本家打工的资格,到了赚取真金白银、改善你全家生存质量的时刻,却发现自己没有力气再战了。这简直是天大的荒谬。
人生真正的竞技场其实是打工时代,有漫长的30多年用来打工和赚钱。你怎么能在刚入场的时候,就没经历了呀!你学历不出彩,专业没有对口,其实并不代表你的人生是死局。只有你应对毕业后的挑战,直不起腰,没有力气再战,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都谨慎使用力气,千万别用力过猛,让自己的精神透支。状态不好就休息,压力大就摆烂,不要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这样通过考试给自己改命,人一生的注意力和能打的鸡血,都是有限的。要留一些给自己、给人生的下半程、留给工作赚钱,以及好好生活。旺盛的精力、积极的心态,永远比学历重要的多。
上述内容是我在刷抖音的时候看到的一则视频,给了我莫大的启发,让我又重新想起来多年前埋下心里的种子:始终求上进——大概也就是所谓 「见贤思齐」 的意思。所以你可能会在我的 博客主页 下方 footer
、微信个签、推特个签等各大社交平台看到「见贤思齐」,这确实是我一直想做到但截止到今天还做得不够令我满意的一点。
有感而发便想做出此文。
典型案例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让我们不得不持续追求短期目标,以获取阶段性利益。这种典型的「百米冲刺者」行为导致多巴胺系统过度消耗,持续的高强度冲刺会降低大脑对成就感的敏感度,最终陷入"越努力越疲惫"的恶性循环。
就像剧场里前排观众站起来,迫使后排也不得不站起来一样,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竞争也在制造类似的"内卷"困境。但站得再高,看到的依然是同一场戏。进而引发我们思考:「卷」是否是当下成长的正确方案?
我们常常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误区,认为成功就是超越他人。但《道德经》有言:"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真正的智慧在于建立可持续的成长系统,而非一时的胜负。这也正是此文说要探讨的“始终求上进”。
可能会有熟悉我的人看过我的博客,不过我在这里还是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 02 年生河南人,像大多数河南人一样,二十多年按部就班的读书,没什么足以夸耀的成绩但也算是中规中矩。
可是为什么我会对 “始终求上进——大概也就是所谓 「见贤思齐」 的意思” 十分敏感呢?这也还得慢慢说起。
初次体验
我在初中阶段,由于家里管教不严,加上当时住校,就跟一群住校的同学们狼狈为奸,没做出什么特别坏的事但也算是小混混一类,具体可以参考当代“小黄毛”。当时由于本人不算丑的无法直视,并且住校的几个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久了,难免会看对眼。这就跟另一个住校的女孩子不约而同的萌生出了建交的想法,进而发展出来了小型合作社企划,同吃同享(零食),主体口号是“早恋”。后来由于小情侣逛校园、食堂一同吃饭等屁大点事被所谓“老师”发现,我被教导主任在周一的国旗下演讲通报批评,这也就导致全校都知道 RyanJoy 的“丰功伟绩”了;进而,我在所有人眼里就是一个坏学生(除了当时我的小女友——也是初恋)。
这与本篇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当时的我,完全沉浸在恋爱之中,懵懂无知的青少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敢浪费——浪费的最突出的无疑是「时间」。所以初一初二我的成绩一直班级倒数,直到初三上学期,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再不学一点东西,我可能真的就回不到正路了”。此时也就是「见贤思齐」第一次出现在我脑子里。后来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努力,我考进了我们市排名第 2 的高中,然而我当时的小女友就没那么幸运,上了一个私立的高中[1]。
这里不得不提及几个关键人物,他们为日后我的心路历程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的室友们。我总共有五个室友,他们都是班级里面的好学生,分别兼任着“班长”、“数学课代表”、“英语课代表”、“政治课代表”和“卫生委员”的官职。这里,担任“班长”的这一人物,尤为关键。至于他们日后的角色,我们下文继续展开。
这就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求上进」的奇妙,也是第一次实实在在的收获了一些努力的好处。
再次验证
上文我提到了几个关键人物,他们之中,除了“班长”进入了比我好的高中,其余几人要么跟我考进了同一所,要么考入了相同实力的另一所高中。这一结果对于一个 original“差生”来讲无疑是令人骄傲的,进而是令人自负的,所以我飘飘然了。
我们当时高中的机制是:高一理科文科全都学,高二上册分理科(物化生)和文科(政史地)。由于考进「第 2 高中」的 title,被初中同学、老师,还有家长们刮目相看(因为大家都对学渣逆袭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我高一还没缓过劲,一直沉浸在之前的喜悦中,幻想着以后的路都会轻而易举、一帆风顺。我本人是特别反感高中教育中「政史地」的授课模式,枯燥无聊照本宣科,所以整个高一学年我都没有学习文科,这也出现了我们学校历史上「政史地」三科总分没超过「物理单科」的一大笑料。临近高一学年结束,我们被通知高二上册分科是要根据高一下学期最后一次期末考的成绩与整个高一学年所有考试的综合成绩来加权评估的,前 40 名进入重点班,41~120 名进入两个次重点班,其余进入普通班[2]。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我再一次意识到需要努力了。 不过怎么可能次次都那么幸运,何况我这种文科书都找不到的偏科狂,这次我玩脱了,勉勉强强进入了次重点班。
进入次重点班级后,由于我写的字颇具风格[3],我迎来了学生生涯中的第一位贵人——我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十分亲切,并且阅历丰富,我和老师第一天见面,老师就把我叫到门外谈心,主要内容是关于“我为什么会出现在次重点,应该是重点班的学生才对[4]”。次重点的打击加上前两次的“临时抱佛脚”的教训,我心中对「始终求上进」的目标有了大致雏形,这算是内生动力;外部呢,主要就是前文提到的语文老师了,她始终给我肯定以及鼓励,无论我考试发挥是否优异、还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她一定就是「良师」吧,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同时,也不断在我心中加深要“始终求上进”的道理。在外部影响层层包裹、内生动力持续推动,我在高三那年还发挥出了相对不错的成绩进入了河南省一所还不错的高校[5]学习。
为什么说是“相对不错的”?
在前面说到:
上文我提到了几个关键人物,他们之中,除了“班长”进入了比我好的高中,其余几人要么跟我考进了同一所,要么考入了相同实力的另一所高中。
在高考完的那段假期,高中同学纷纷相互交流,询问日后去哪里学习,不可避免的,“班长”来询问我考的怎样,去向如何。我如实的告诉了他我的高考分数,他在得知消息后的反应便是“你能考这么好?我才考了五百八…………”,其余的那几个也都是差不多的分数。当时我年少单纯,没读懂话中的讥讽意味,后来大二我突然想起这件事,回看聊天记录才发现这一趣事。
在高中的两次经历,我对「努力」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之前的「始终求上进」算是在我心里扎实了地位。
这时我就在思考
你看,我三次都是处在相对低位、即将面临对当时的我来说的“严重后果”的情境下才「想起来去努力」,那为何不把努力放在平时呢?这也就是「百米冲刺者」到「马拉松型选手」的过渡。
终极追问:在躺与卷之外
当我们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或许能发现第三条路:建立属于自己的节奏,既不盲目冲刺,也不消极躺平,而是真正的内化“始终求上进”的概念,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其实简单来讲,在受教育阶段的过度投入可能引发严重的职业发展代偿障碍。当个体在升学过程中耗尽心理资本,将直接导致职业黄金期的能量赤字,说白了就是“前期冲太猛没后劲了”。这种现象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的时序错位:将短期冲刺策略错误应用于终身发展的长跑赛道。
现代社会的职业竞争本质是心理资本与持续输出能力的较量。名校学历仅是入场凭证,真正的价值创造始于职场。那些在求学阶段就耗尽心理储备的个体,往往在需要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时期遭遇能力断层。
我主观认为"动态平衡"发展策略是可取的:在保证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努力,将核心能量储备用于职场价值创造期。记住,职业生涯是 40 年的马拉松,前 10% 赛程的过度消耗将直接影响后续 90% 赛程的续航能力。当然,这里的关键是身体健康。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持续而稳定的输出,胜过短暂而剧烈的燃烧。
写在最后
我在本文还没发布时,提前在个人微博发了几句牢骚,没什么东西,絮絮叨叨的,不过也算是对本篇的评价吧。附上:
写了一篇长文,还没发布。
在考虑要不要给文章中提及到的几位曾经的联系人看一看,回忆复盘千百遍仍然感觉这些个青春中的或好或坏的角色都对我个人成长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现在看来也确实有当时的调情意味。
其实说来也算可惜,本来好多十分亲密的…人(暂且统称为“人”吧,确实难以安置身份),现在都不怎么联系了。
沟通和联系肯定是最重要的,可恰恰是我不乐意做的,因为我太容易适应环境了,尤其是独处的环境。一个人的时候好多事可以干啊,好像别人对我的好或坏我都忘了,以至于前文那些人都只是出现了一下,然后微信躺尸了。
其实这篇文章的主题完全不是前文所絮叨的,只是难免在反思过去的时候会想到他们,记忆深刻的偏偏还是最美好的情节,其实仔细琢磨也就发现断开联系的根本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双方的问题。
在这篇文中我也提到了之前的我扮演的角色。我的印象里是不近人情、迟钝麻痹和暴躁易怒的,我认为是比较贴切和准确的。至于我为何是这样,也可能只有熟悉我的朋友会了解到。断联肯定是我们都不希望的,因为不是彻底撕破脸皮,又不是原来的交心朋友,就是简单的一个“人”的身份。不过每一次的断联都会给我一丝丝的点拨,也算是用一些人一些事换取教训吧。
好啰嗦…😪絮絮叨叨又在这里写了几百字,或许会在博客提交的时候以 引用 的形式附加在文末。
贡献者
页面历史
不过现在她也是研究生了,你看,人生就是这么奇妙,以前的成就或是不堪在漫漫时间长河中都会消失殆尽的。 ↩︎
此处数字只是方便理解,具体人数我也记不清楚了……(果然是上年纪了😅) ↩︎
鄙人家中有几位长辈喜欢书法,也都是从事人文社科行业,我们家姑且也称得上是书香萦绕了,因此我从小到大也都收到一丝丝熏陶。我写的字也没什么章法,可能在形体结构、留白上有一点潜在的意识,主要就是一种江湖体,在当时也就是大家起起哄罢了。 ↩︎
我至今仍然未能没明白,为什么老师在见面第一天就能做出如此判断,并能笃定当时总成绩在班级倒数的我在日后会成为年级奖学金的固定名额。 ↩︎
这里就不点名了,如果有很早就关注我的,一定知道我的本科院校。不想提及的原因是我还未给本校做出什么贡献…… ↩︎